正文 第115章:袁天罡的预言(2 / 2)

太宗低头又看了一遍,拿着手中抒情小赋。回想起数年前袁天罡曾经话语,那时太宗曾经让袁天罡为自己的儿子们算过命,问他,朕的儿子中,谁最有资质,继承皇位。而他当时,想也没想,就推荐三皇子李恪。那时自己听后,便恼怒。太子早已立,想来问他,应该夸赞太子才是。他倒是实诚,没一点恭维之意。全力推荐三皇子李恪为太子更好,他明知李恪不是嫡子,无权继位,而且其身份血脉特殊,却在自己面前力保李恪为储君之选。

“微臣也只是观看天象所得,微臣知道皇上忌讳三皇子一半的前朝血统,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朝的江山如果想长治久安,更为长远。就必须选择一位具有杨氏一族血脉的人来继承,否则大唐必遭劫难,由盛转衰。三皇子聪慧沉稳,身兼隋唐两代的血统,天下都会信服。也会让大唐更为长久,继汉室之荣耀。”袁天罡的话,在太宗耳边响起。太宗当时以为,是杨妃暗地里搞的鬼,可如今看来,并非如此,他曾经的预言,如今一一对应。而杨妃算是后宫中,最安分守己的妃子,别说诱导袁天罡在自个面前游说,她自个都不曾提过半句提升自己嫔位的话。想来自己当年,是真的错怪他了。

想起当年责骂于他,让他在嫡子中挑选,他之后才推荐了稚奴。他说过,嫡子中,可继承皇位的人,只有他一人。当初觉得他荒谬,而如今,却已变为现实。而当年自己,也正是因为自个多疑忌讳此事,怕恪儿有夺嫡之心,早早将年幼的他,送到宫外历练,远离朝野。导致无人举荐,外加上历代规矩与血统关系,朝臣也无人为他说话。这也恰恰说明,他向来安分守己,并无笼络朝臣,篡权夺嫡之心。

太宗将手中纸张平铺与桌面,回想起李恪加冠之年,自己亲自出席加冠礼的日子。那日恪儿为自己取字,“儿臣字为德,李为德。父皇教育儿臣,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可因为地位身份膨胀,不要为无度的欲望所累所害。儿臣谨记,老子曰‘见欲又止为德。’儿臣以此为字,时刻铭记。”

“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他,做到了。”太宗说着,恪儿是皇子中与自己最像的,而选择,与自己截然相反。“他选择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真好。”

如今自己找理由将恪儿留在京城,是担心稚嫩无能吗?难道朕,又错了?

太宗开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太多思量,听从大臣意见,仓皇中立李治为太子。可如今,该如何是好。看着年幼无知的稚奴,想换太子的心思,反而更加浓烈。

朝中变故,太宗忧郁难眠,大臣建议,为皇上选秀。

选秀之时,太宗特为太子选了几位,送至东宫。想起李恪,他总算是开窍,接触女色,可如今萧潇有孕,可偏偏要为她父皇守孝三年。想来想去,还是多填子嗣才是,又挑了几位,送至吴王府内。

凌夜见此,完全摸不清头脑,禀告吴王殿下,前来定夺。

李恪听凌夜的话,低头不语,不明白父皇这是在搞什么。对自己比以往亲近许多,还多次单独召见自己,讨论朝中之事。上次一个如何处理梁国与高丽的问题,问得自己已经不知他是否满意自己帮助梁国,共同对外的看法。如今又送秀女过来,若是防着我,在我身边安排眼线,也不会这么明目,更何况送有家室背景的贵族壮大我威望才是。父皇这举动,到底何意。李恪不知父皇心思,让凌夜从中挑选三位自己看着舒服的几个留了下来,其余送回给父皇。传话给父皇,谢过父皇美意。

而东宫那边,李治看着,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自己宠爱的萧良娣,万般不愿。李治看着,将所有秀女通通送回,谢过父皇美意。自己年幼,应该全心学习才是。

太宗听到宦官传话,对太子反应及其不满。竟然是他的妃子替他做了决定,一点没男儿刚气,太过软弱。这样的他,能够做一国之君吗?

吴王府内一下多了三位妾室,消息在府内传开。

萧潇得知,没一点怨言,反而替李恪庆幸,觉得本该如此。小满担心小姐会从此失宠,问着。萧潇没一点怨言,反而安慰起小满来。

“这样才好不是吗?他是皇子,本该如此,应该替殿下高兴才是。女人多了,才能子嗣多,子嗣多了,福气才多。”萧潇说着,恰巧被身后的李恪听到。

李恪看着萧潇,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反应,完全看不出她的心思。只觉得恼怒与不安。原本想来看看她,听到这样的对话,李恪完全没了心思,转身离去。

萧潇看着,两人关系,彻底回不去了。就这样吧!怎样都好。抬头看着天空,不知在看些什么。

作者的话:历史上李世民确实给李治送过妾侍,李治没有接受,袁天罡力挺李恪为太子也是事实。李恪字为德,史书中没有记载,而是后世发现李恪家谱中记载。史书隐瞒李恪的字,因该是李治所为,李治字为善。两人字只差一字,想来两人关系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