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劝他进行招商引资(2 / 2)

徐二龙换了个称呼喊他:“这事儿考虑考虑也是应该的。

不过,也不适合考虑太久。

毕竟这个历史机遇是可遇不可求。

如果有别的村子,抢在你的前头,那你错过了,一步错就步步错。”

这话并非徐二龙危言耸听。

许多改革年代的风云人物,就是在这八九十年代,利用改革的先机,先富起来。

以后啊,再想寻求富裕的道路,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当市场越来越饱和,人家抢在前面的,已经完成了一切的原始资金积累,后面的估计连口汤都喝不上。

“嗯,我好好想想。”

罗长寿说。

袁记者道:“难道我的采访,就从今天这一晚开始?”

“这话怎么说?”

罗长寿问。

“许多历史的重要转折关键点,其实都是在一个平常的某一天诞生。”

袁记者说:“比如七八年的那一个冬夜。”

罗长寿如同受到了极强的暗示,那么是不是以后会不会1984年的这一个夜晚为故事的开头?徐二龙和袁记者酒足饭饱,两人互相搀扶着,离开罗长寿的家。

而罗长寿就盘腿坐在炕上,微眯着酒醉的醉眼,想着心思。

他的找他的上头靠山问问,这村里的土地到底能不能卖?不对。

应该是问问这村里的土地到底能不能拿出来招商引资?毕竟村里现在没有资金,也没有项目,更没有技术,那就只有土地了。

徐二龙带着袁记者回到家具厂的住处。

对于徐二龙在京城开了这么一个家具厂,袁记者也挺感兴趣的。

徐二龙摆摆手道:“这那是我的能耐,只不过恰好是我幺爸会这么一门手艺,就这么误打误撞来了。”

徐春生在一旁,听着徐二龙把功劳归给他,他连连摆手,老实诚恳的道:“这跟我没关系,这跟我没关系。

这其实是二龙有能耐。

如果不是他,我现在都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没有他,徐二龙依旧有别的本事过得好好的。

但是如果没有徐二龙,他还不知道现在流落在哪儿,吃了上顿没下顿,连基本的安稳都无法保证。

袁记者把这周围团转的家具厂参观了一下,听说这些房子只是租的,看看这规模,就这两间院子已经不能满足了。

难怪徐二龙刚才极力想劝那个罗村长招商引资,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在这边扩建厂房,比这租住农民的房子有保障多了。

徐二龙当天晚上留着袁记者在这边家具厂住下,体验了一把当地的风土人情。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袁记者就要离开。

原本徐二龙是打算,等别的家具经销商来拉家具的时候,就捎带着袁记者离开,可袁记者要赶时间,不能再等了。

徐二龙把袁记者送出村口,两人在公路上一边走,一边看看有没有路过的车辆。

直到拦下了一辆进城的车辆,送袁记者离开,徐二龙才转身往回走。

喜欢逼我搬砖供堂哥读大学?想得美()逼我搬砖供堂哥读大学?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