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你也不用过于担心……他们既然决定把长测试时间和高复现精度分别放在两台风洞上面,那应该还是以技术验证为主,后面还需要把这两项技术结合,才能拿出真正属于下一代的应用性产品,所以至少在几年内,我们靠等效模拟结合试飞积累出来的数据还是独一份……」
「……」
……
在大量经费和DDL的双重催促之下,X51A项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向前推进着,甚至让柯林杰这样的老辈人有了一种回到冷战巅峰期的错觉。
就在布法罗研究中心的超高速风洞对两级吻切锥乘波体方案进行最终验证的同时,火箭动力助推段的测试也正在波音的威尔明顿测试中心同步展开。
相比于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新知识的高超音速动力学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火箭动力属于是整个项目中不技术难度也并不算高的一环。
如果不是甲方大爹要命的临时修改项目需求,甚至都无需专门从MIT聘请外援。
不过,即便出现了节外生枝的情况,这一部分仍然属于不太起眼的内容。
整个技术和测试团队的氛围也因此而显得相对轻松。
甚至在测试结果确定符合设计要求之后,梅尔丽·赫斯特博士还提出把六台已经被完全烧黑了的火箭助推段一字排开,和三十多名核心人员一起合一张影。
尽管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抛头露面感兴趣,但毕竟是一项重要的阶段性胜利,加之赫斯特如今又是子系统负责人,因此众人也都选择给她几分面子。
再加上简短的庆祝仪式,一番折腾下来,也不知不觉地很快进入了深夜。
总算结束工作的众人陆续离开,少数还需要值班的,心思也都飞到了不久之后的圣诞假期上面。
只剩下赫斯特的副手兼学弟丶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直接负责与波音方面对接的丹尼尔·贾博伦斯基还留在电脑前面,准备通盘整理一遍过去几天的测试流程,以便未来填充自己的博士论文。
但这个本来只是勤快一下的行为,却让他很快捕捉到了异常情况——
在一一看无一错版本!
尽管测试结果都落在项目允许的数值范围内,但一号机和二号机在各自对应测试区间以外的工作曲线却对不上号。
不过,他最开始也没有太当回事。
毕竟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性能出现一些波动实属正常,不外乎是挑中了两台差别偏大的产品。
而且,连这样都能通过测试,反而说明新的推进剂设计冗馀度很高。
然而很快,贾博伦斯基就发现事情并没有这麽简单。
因为后面的3-6号机也出现了一样的情况。
按照顺序的每两台之间差异不大,很容易被当做个体差异忽略掉,可是当他把六条曲线绘制在同一张表上之后,却发现其中的差异并非是正常波动那样的高低随机,而是极其规律的依序抬高。
这可不像是随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
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无法灵活控制的特性,其测试条件并非无极改变,而是预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分散区间,验证发动机在模拟实际工作条件下的适应性。
六条工作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最有可能的解释不外乎是有人对它们进行了「应试化」的改造。
就像大学计算机编程的考试那样,只要事先知道后台对提交程序的验证方式,就可以省去程序编写过程,直接输出几个测试输入对应的结果值即可。
只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整个项目的真实性……
贾博伦斯基下意识想要叫住正在收拾东西的赫斯特。
但目光却瞟见了旁边文件上自己和师姐两个人的签名。
顿时,一股冷汗从后背冒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