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一种独特的务实(2 / 2)

所以,工地食堂供应的啤酒,就不会把本地啤酒纳入供货商,怎么公关都是没用的,工地食堂采购经理没那个胆子签字打包票。

他也不想被“打生桩”。

而南郊区一河之隔的南边冀北省工地,同样也是如此,并且冀北省为了省心省力,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完成了当地啤酒厂的改造,全套设备直接从郁州拆过来。

同时重启“雪归”、“冰洋”、“美雪”、“国人”四个品牌,谈成这笔生意的人正是吕卫东。

他当年在保州没保住“驴肉”,多少也是点遗憾,现在也谈不上弥补遗憾,而是有些正常的商业手段,可以想做就做,不用考虑那么多,也不需要特别麻烦的公关。

这其中自然是有“沙食系”影响力的背书,倘若冀北省的省府大院,不用他们阻挠,甚至只是不积极,都会被公认为“弱智太监”。

道理很简单,“沙啤”背后站着“财神爷”,那么选择拒绝合作的理由就两个:一,集体脑残;二,为了坚定自身“狗腿子太监”的身份。

没有中间态,因为那是一千万升的市场。

所以相较于冀北省的省府大院,保州市政府和安次市政府是很热情的,安次啤酒厂可以拿到“沙啤”的代加工订单,有个五千吨就够花差花差了,也差不多占了几分之一的产能。

而这一千万升的市场,还只是工地的固定采购,衍生出来的一般消费市场,规模也是相当惊人的。

拼价格,京城本地啤酒厂的原物料价格,是“沙啤”的三到五倍,主要优势就是地方保护、本地品牌忠诚度、铺货成本。

可只要张浩南愿意,“沙啤·彭城”就能直接降个五毛钱……一瓶。

规模优势对大多数京城批发商来说是熟悉的,但是,物流优势……很多人并不清楚。

“沙洲物流”进入华北市场的契机,就是南郊区的大开发,这次一揽子项目,让“沙洲物流”的公路运输网点开始布局京津冀,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啤”的成本优势只会越来越高,低端啤酒只要不是省级行政单位地理跨度特别巨大的,都没得打。

按照过去的惯例,这种情况就会是当地政府下场拉偏架,大国企来了也没啥鸟用,地方保护主义是全国通行的。

然而这玩意儿至少在京城的“沙啤”身上是失效的,“沙啤”也没有去南郊区之外攻城略地,目前就是低端啤酒横扫工地固定消费场所;高端则是打入娱乐社交场所。

像“山湖”系列,属于小批次供应,于是京津地区的不同地方商会,喝的其实都不太一样。

淮西省的老板,多喝“沙啤·大别山”或者“沙啤·大巢湖”;江右省的老板,有点咖位的,喝“沙啤·井冈山”或者出口版本的“井冈山”;两江省的多喝“沙啤·洪泽湖”或者也喝“沙啤·紫金山”。

高端市场规模不大,但印象深刻,基本上老板们小聚,开个一提不是点山就是点湖,形成了一点点小众风气。

然后小众带动大众,走量水啤的牌面,是通过“沙食系”甲方在工地上带起来的,吕卫东带着徒子徒孙,没少在冀北省和津门营销,地方电视台广告轰炸的效果非常突出。

现在又帮冀北省重启四个死掉的牌子,短期内在安次市就新增就业岗位两百多个,未来如果扩产,也未必不会在保州。

正是这些操作,才有了“沙啤”总营收五亿美刀的惊人规模,而其中一亿美刀的营收,其实来自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