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多喝牛奶少吃糖!
皇帝下旨之前,再次徵询掌印太监田义的意见。田义答曰:
「朱寅挟清望之名,他以为陛下碍于议论,不会放他离京,故而以出京为要挟,此乃邀忠卖直之举,实为可恨。不如藉机逐他出京,以示薄惩。他弄巧成拙,那便让他去宁夏吃吃苦头。」
皇帝笑道:「老田这话不错。朕早就被这神童状元说烦了。这次乾脆将计就计,让他滚到宁夏去监军,省的为了景阳宫的人和朕噪。让他五日之内必须离京赴任,不得停留。」
堂堂皇长子,在其父皇金口之中,居然成了「景阳宫的人」
皇帝虽然决定赶朱寅出京,可多少有点不忍心。
因为朱寅这几年对他十分孝敬。不但秘密敬献了十万两的银子入内帑,
每逢年节的各种敬献也很多。
肯为君父大把花银子的,当然有忠孝之心。
若非朱寅维护皇长子,那就无可挑剔了。
可惜朱寅在维护朱常洛时又太不识时务,那就只能惩治一番。
万历哪里知道,田义早就接到朱寅的密信,是在配合朱寅巡抚宁夏的计划。
朱寅给田义的理由,是喜爱军务丶愿做实事,不想在翰林院熬资格。
田义倒是理解。他知道朱寅是个喜欢做实事的人,虽然替朱寅感到可惜,却丝毫不怀疑朱寅对大明的忠心。
皇帝让朱寅出京监军的旨意一下,群臣中为朱寅痛心者,十有六七也。
在他们看来,朱寅触怒皇帝,等于是逐出京师流放到兵危战凶的宁夏了虽然加了正四品的金都御史,可若论前途,哪里比得上翰林院侍读学士?
去地方巡抚监军,再想入阁就难了。和贵为储相的翰林侍读学士相比无疑于贬谪,岂可同日而语?
为朱寅忿忿不平者都上奏皇帝,说朱寅一片忠公之心,日月可鉴,岂能夺其翰林清贵之职,任职为战场凶危之地?
况且兵者大事。朱寅并无统兵经历,如何能当好这个巡抚,镇压凶悍的叛军呢?
然而一道道奏疏递上去,却是泥牛入海。
也有人感慨不已。以金都御史出京去当巡抚,对很多京官而言都是肥缺要职。可是放在朱寅身上,却又是实打实的贬谪。
那些为数不多希望朱寅倒霉的官员,则是幸灾乐祸,额手称庆。在他们看来,朱寅这是玩脱了,结果陛下真的让他去监军。
郑氏兄弟更是在府中摆酒,随便找个藉口大办宴席,以示庆祝,
内阁首辅王锡爵对皇帝的旨意毫无异议,他巴不得将朱寅赶出朝堂,即刻奉旨照办。
这位首辅老相公,对朱寅向来心中不喜。朱寅和太仓王氏的矛盾,也不是什麽秘密了。
王锡爵是苏松世族的代表人物。他不但不喜欢朱寅,对朱寅创建的宣社也怀有敌意。
王锡爵是王术伯父,王瑞芳族兄。王世贞家族出自琅琊王,王锡爵出自太原王,本来不同宗。可因为同在太仓,乾脆连宗合为太仓王氏,也算一家。
前年王世贞临终前,给他的信中提起朱寅道:
「吾察之数年,方知朱寅『年少奸诈,性伪如真,心机险括,城府幽深。』绝非忠纯之士,恐为严丶张之属也。」
「假以时日,乱社稷者,或恐此子也。」
又说宣社「江东结党之社,南国乱政之源。名为心学一脉,实则另有宗旨。蛊惑之言,般般若是。搬弄之举,历历可考。」
还说「朱寅北上有年,然宣社上下,仍遥奉之。社首之位,莫肯与人。,
王锡爵看了王世贞的信,对朱寅的感观也就很差。
但是朱寅名声太大,又不犯错,还一直在维护国本,他为了皇长子,也不好对朱寅出手。
沈一贯当然早就收到朱寅的密信,他在内阁值房发了几句牢骚,也没有劝皇帝收回成名。
内阁和司礼监都没有反对意见,朱寅接任宁夏巡抚的决定就没有任何转圜馀地了。
三月初三上巳节之前,必须出京西去!
按理说,宁夏发生叛乱,派朱寅去监军平叛,皇帝肯定要召见一番,以示重视。
然而,皇帝如今懒得连政府辅臣丶六部尚书都极少召见,更何况宁夏巡抚?
皇帝只给朱寅下了一道上谕,让他尽快平叛,不要多耗军粮军饷。
朱寅接到新的任命,在翰林院当众叹息道:「吾可离京,吾无畏叛军,
生死置之度外。唯可虑者,皇长子殿下也。」
众翰林官多有不平者,攘臂愤然说道:
「陛下不纳稚虎之谏言,反要流放稚虎于宁夏,真令朝中忠义之士扼腕叹息!」
朱寅颇有点「心灰意冷」之色,神情萧疏的对众翰林和庶吉士说道:
「寅在玉庐(翰林院),与诸位仁兄交好三年,相处十分融洽,寅感念至深。今日一别十分伤感。然君命难违,寅就此拜别,诸君保重啊。」
「皇长子殿下,就拜托各位和满朝衮衮诸公了。」
朱寅说完,当着众人的面,再拟一道题本。
大意是,战场刀枪无眼,自己难保能平安回来。希望离京之前,能再见一次皇长子,以全君臣丶师生之义。
众翰林见到朱寅的题本,都为之感动。
朱稚虎,真志虑忠纯之臣也!
朱寅很会结交朋友,加上名气大,又宋江一般舍得花钱,在朝中人缘很好。翰林院各厅的翰林官,以及庶吉馆的庶吉士们,更是和朱寅「情深义厚」。
如今见到朱寅要离开翰林院,都是依依不舍。
朱寅在翰林院的昌黎祠,焚香祭祀韩愈,说道:
「寅入玉庐三年,遥思先生风采,梦神往之。我辈翰林,岂独待诏于文苑,亦可赋诗于塞上也。但为国家社稷,文人未尝不可马革裹尸。寅若有回京之日,必祷先生灵前。」
众翰林丶庶吉士闻言,不禁为之泪目。遂一起与朱寅祭祀昌黎,为朱寅祈福。
接着,众人一起送朱寅离开翰林院,曦嘘不已。
想不到连中三元的大明神童,居然被迫离开翰林院,去边塞监军平叛。
三年苦心教授陛下的儿子,结果换来这个结局。
陛下如此薄待忠臣,实在令人齿冷!
众人不禁想起之前于仁劝谏皇帝的《酒色财气疏》,都觉得于仁骂的对,皇帝越来越不像是圣君了。
雒于仁被削籍为民,如今朱寅也被赶出京师。
朱寅离京前的最后一道题本,再次引起了群臣的注意,
沈一贯等人随即上奏,希望皇帝准朱寅所请,让他离京之前,和皇长子师生拜别。
这一次,就是不待见朱寅的首辅王锡爵,也以首辅身份,上密揭给皇帝,请求皇帝允朱寅所请。
首辅不喜朱寅是真,可一码归一码,他赞同朱寅拜别皇长子丶维护国本的举动。
恶其人,却不废其行。
皇帝也觉得理亏,虽然铁了心要将朱常洛再次禁足在景阳宫,可眼见群臣纷纷上奏,只能勉强同意了朱寅的奏请。
允许朱寅在皇极门右厢房再见一次皇长子,师生拜别。
朱寅得到旨意,当即准备进宫,和朱常洛道别。
这一番道别的戏码,固然是为了赚取朝野的口碑名望,也是真想再见朱常洛一面。
并非全是演戏。
因为朱常洛再次被禁足景阳宫,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再见了。
三年师生之情,总该道个别才是。
大内,景阳宫。
景阳宫属于东六宫之一,是后宫最偏僻丶最狭小的嫔妃宫殿,就在后宫东北角,距离皇帝所居的乾清宫最远。
可距离宦官所居的东五所又最近,只有一墙之隔。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景阳宫属于东五所的一部分。
九重深宫,红墙黄瓦的凤阁龙楼之中,偏僻的景阳宫显得很不起眼。
后宫有东丶西十二宫。其他宫殿的规格都是面阔五间,唯有景阳宫的面阔只有三间,相对很是狭小。
风水上,景阳宫属于良位,不利于居住,乃是不吉之所。所以,景阳宫向来是幽禁犯过或者失宠嫔妃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冷宫。
作为紫禁城中的冷宫,景阳宫几乎没有花草树木。即便眼下已近三月,
春光明媚,可这宫院中也难以看见春色,只有冰冷的青砖,高大的院墙。
此地人少,也少有人来。就算有人来,也是窥探丶监视王恭妃母子。
宫院大门经常上锁,以至于锁头都锈迹斑斑。
王恭妃作为皇长子生母,又是妃位,也没有犯错,其实不应该幽禁在景阳宫。
更别说,偏僻狭小的景阳宫不是王恭妃一人居住,还有皇长子朱常洛。
母子连同仅仅四个宫人,住在这里已经八年了。
景阳宫再狭小,也是一处宫殿,占地足有几十亩,拿到民间也是一个大宅子。可是这麽大的地方,只有六个人。
王恭妃母子,两个入宫只有几年的小火者,以及两个小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