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江右苏郎(1 / 2)

苏轼将苏允抄袭的词给吟诵了一遍,王齐愈兄弟二人听了一遍,顿时都十分吃惊。

他们十分赞赏苏允的孝义无双,亦是赞赏苏允精通各种俗务,但没想到苏允在诗词上竟然也有如此才华。

但随即意识到,这是苏轼要为这个侄儿扬名呢,这才专程在自己二人面前谈论这个侄儿的诗词。

也就是说,苏轼可能想要给侄儿谋一个好前程了。

王齐愈兄弟对苏允又看重了几分。

想来也是,苏轼才名天下扬,朋友遍天下,有苏轼在旁指点,这个苏允在文学上的才华不可能差。

一旦考上科举,有昔日的朋友照料,而且苏允其人又对俗务十分精通,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名臣良相的料子啊!

王家兄弟相视了一眼,尽皆明白了苏轼的意思,回去之后,他们自然要努力帮苏允扬名。

科举这个东西,算是很公平的了,但有名气跟没有名气,相差却是很大的。

就算是同时考中进士的两个人,一个人名气大,一个人没有名气,相差亦是极大的。

有名气的人,天生就会被那些大官眷顾,比起没有名气的人来说,其起点可就高很多了。

当年苏氏兄弟,先是因为张方平赏识,后又得欧阳修扬名,因此兄弟两个年纪轻轻便扬名京城,后来中举之后便一路青云直上了。

若非新旧党之事兄弟二人在仕途上的发展可能比现在要快得多。

苏允在旁边,以他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自然明白苏轼与王氏兄弟的意思,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他早就跟苏轼说好了,他并不想读书做官,但如今看来,苏轼并没有放弃这个想法。

不过苏允也懒得说了,反正他自己没有这个想法,苏轼总不能绑着他去吧?

苏轼与王家兄弟相谈甚欢,吃饭喝酒更是十分享受。

此时乃是三四月份,正是天气暖和的时候,苏允将案席安置在临皋亭临江的观景台上。

观景台边上用茅草挡住了北风,如此对着滔滔江水吃饭喝酒,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这一次之后,王齐愈兄弟亦是时时前来,苏轼也常常扁舟独往,每次过江必定拜访王家。

有时遇上风起浪涌,不能当天回去,便留宿在那里,王氏兄弟杀鸡炊黍,热情款待,往往一留数日。

王家兄弟谨记苏轼的暗示,时时替苏允扬名,四月底的时候,苏轼让苏允跟着他一起去武昌,武昌人得知苏允去时,竟是令得王家一时高朋满座,据说都是来看宋朝‘人样子’是什么模样的。

苏允哭笑不得,心想你们兄弟两个是怎么扬的名啊,孝义无双你不扬,家学渊博才华出众你不扬,偏偏就扬了个相貌美呗?

实际上当然不是如此,王齐愈兄弟二人其实是盛赞苏允的孝义,又赞叹其才华的,至于相貌上也就是在结尾稍微点了点,说是什么【容貌奇美,颇类狄武襄之子】。

其实也是正常操作来的,但世人还是比较直接的,以孝义传名、才华出众的人多了,但长得【容貌奇美】【宋朝人样子】的人可不多啊!

这一看,武昌人心满意足了:果然称得上【容貌奇美】【宋朝人样子】!

于是江右苏郎大名传遍鄂州。

不过一月时间,大家都知道江右黄州贬官苏轼的侄子苏允【容貌奇美】,乃是【宋朝人样子】的美名,人人皆称江右苏郎。

于是这下子可就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