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1(2 / 2)

青竹 寓风 4862 字 27天前

喜欢的吃食,全是大虞的。

对吃不惯的也直言不讳地说觉得怪,不如他家乡的什么什么好吃。

饭菜不说,只听果蔬也知道他是个虞国人。

他是虞国到瀚海书院求学的学生中暴露最快的。

不过年轻时候的冯明和心直口快,为人侠义耿直,虽然常和人斗嘴吵架,但年轻人都挺喜欢他,他哥哥也喜欢。

后来还收了冯明和当学生,带他回家吃过饭。

冯明和来道别时主动承认了身份,还和他哥哥说,他虽然和先生身处两国,将来也各为其主,但他终生不会忘记先生的教诲和勉励,会考上进士,造福一方。

然而,师徒两人的诺言都没能完全兑现。

他哥哥早年病逝了,从入世到去世,一直在京城为官,没能去造福一方。

冯明和确实考上了进士,也当了一地县令,奈何他的行事作风在大虞官场也束手束脚,格格不入,没干满一任,就被弹劾贬调,换了地方,后来更是被排挤的举步维艰,若他不是出身海康,有同乡照拂,说不定都被罢官了。

第二任没干完,他就和地方豪族闹的矛盾不可调和,被弹劾到照拂他的同乡也纷纷写书信劝他行事不要过于偏激,最后他还是难免心灰意冷,一怒之下辞官不干了,蹉跎了两年后,开始教书。

他的学问是很扎实的,年轻时为了和人辩论,饱读诗书,了解过各家学派,连算学都算精通。

教书后,他的名声才慢慢好了,即便在读书人云集的海康,也闯出了一番名气来,他本人是想进四海书院的,奈何四海书院主张正统仁政,还是大虞最正统的官学之一,交流可以,并不接纳他入院。

听说赵郁川在宝峰县新开了一个青竹书院,他没考虑多久,就说服家人一个人背着包袱找张叔阳来宝峰了。

那二十两银子还是他和他夫人、儿子、儿媳精打细算了笔账,算上存款,保障家人在海康不拮据的生活,相对还比较舒服安逸的情况下,他每个月最少赚多少钱。

他们算出来是二十两。

海康物价贵,他们老家在海康一个镇上,但家里孩子读书得在县城租房,租子、束脩、日常花销等等,都是靠他们父子俩赚钱养家。

有时候还得接济下老家的亲戚,照顾下条件困难的学生,他得赚够至少二十两才行。

沈青越和姜竹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心道难怪冯先生一来就问管吃饭吗,有地方住吗。

沈青越:“他竟然所有工钱都要寄回家?”

第208章 一派胡言

确实所有钱都得寄回家。

张叔阳来村里就是帮他捎信回去的。

然而张叔阳也不知道那里面塞的除了家书还有二十两银票——冯先生特意找人换的海康银票。

沈青越简直哭笑不得。

两人从赵先生屋里出来, 转头到冯先生屋里,问他要不要每个月多给他五两银子。

“嗯?不用不用, 你们这儿又没什么花销。”冯明和一来就赵先生做了邻居,他自己一个人,随便有个屋子就够住,姜竹带他在村里住了一圈儿,他选了和赵先生搭伙住。

房子解决了,他自己也不会做饭, 姜竹干脆和冯奶奶说好了,早饭、晚饭两个先生和赵舒云在她家吃饭,书院给她出钱,午饭他们想去哪儿吃, 找贾先生报就行。

书院一复课,村里各种吃食摊子又开起来了, 赵先生有条件的时候也是个嘴馋的, 和沈青越似的今天在这家, 明天上那家, 就没指定他们必须去哪儿吃饭。

每天花多少钱, 他们也没设什么上限, 反正村里东西都便宜, 再能吃一顿也花不了多少。

冯先生吃得倒是乐呵, 他来了后, 贾先生的账本儿用起来都比从前快多了。

不过只解决吃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