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知道戴局长来香港,有何事找我?」杨文东直入主题的问道。
就在前几天,他的助理接到华润方面的电话,说有一位内地来的官员要拜访杨文东,他得知后也很奇怪,为何内地纺织工业部的官员要拜访自己。
在纺织领域,他虽然与伯克希尔有合资工厂,但运营上基本上都是伯克希尔的人在负责,这种非集团核心业务,他一般也不会与合作商争夺管理权,本身自己手下也没有专业人士,没必要什麽都自己掌控。
反而伯克希尔的人经验丰富,将高端的纺织产品做出来后,对香港的纺织业帮助极大,在有廉价本土原材料后,香港的纺织业,也可以开始逐步进行转型,这也是杨文东给香港高端产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毕竟,不可能只有自己维持未来的高端产业,能够多一些高端服装品牌也是好的,哪怕未来香港这里只有设计,没有生产。
不过无论怎麽样,这也是内地第一次的正式官员来拜访他,他自然也得慎重。
戴局长顿了顿,问道:「杨先生,你可知道内地如今准备的对外采购计划?」
「听说过,内地准备大规模从海外引进各种设备。」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在50-60年代,内地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同时谁也不知道三战会不会随时爆发,加上60年代又与北极熊闹翻了,国防安全方面的压力非常大,所以整个国家的资源全部投向了重工业;
随着各方面的逐步完善,基本安全有了把握之后,民生问题便成了重中之重,当时国内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不足,所以国家发展的核心成了改善民生,为此,连「曙光」号载人航天的计划也取消了,因为实在是太耗钱了,「先管地球内,再搞地球外」成了一句经典名言。
而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好,便有了准备大规模采购各种基础民生设备的打算,包括大型化肥厂丶化纤厂丶石油工厂丶烷基苯工厂丶发电厂丶采煤设备丶钢铁轧机设备丶压缩机丶燃气轮机丶工业汽轮机等等等设备,总计43亿美元,后世简称四三采购。
这也足以看出,即使内地的经济很穷,但综合财力还是非常强的,别说43亿美元,就算4.3亿美元,现在的杨文东想要拿出这麽多现金,也得花费很大的代价。
戴局长笑道:「杨生您知道就好,我这边负责的就是寻找合适的化纤设备,听说杨生与美国的伯克希尔关系不错,那可否作为中间平台,替我们询问一下相关设备生产线。」
「为何要我去问?」杨文东不解问道。
戴局长摇摇头道:「因为我国的对外人员对海外情况很不了解,之前的询问报价,我们基本上确认了,是被严重拉高报价了。」
「这也正常,很多西方的商人的确会这样。」杨文东点点头说道。
香港为何能够成为沟通东西双方的桥梁?其实本质原因就是如果东西方直接接触,首先就是文化方面会有很大的冲突,第二就是西方资本家必然漫天要价。
之前内地找到郭贺年,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如今内地这边找到自己,看来也是差不多的事情了。
戴局长接着道:「是啊,我听说香港的纺织工厂,投资成本都不是很高,但我们出去的价格,一对比,就明显不对了。」
杨文东回道:「戴局长,这方面可能有西方资本家漫天要价的原因,但贵方应该要求的是从最开始的石油衍生品,到直接生产出化纤甚至衣服产品,这种整条生产线,价格肯定也是贵很多的;
而且内地人口众多,你们要的设备规模,估计要远远大于香港的设备,这也是不能对比的。」
在西方或者未来工业化之后的内地,投资建工厂,基本上都是只做属于自己产品的一道工艺,各种原材料丶零部件等都是采取购买模式,这样会方便很多;
但这种模式,在如今还没有工业化的内地,是行不通的,想做一款产品,就只能自己搞全产业链,不然各种东西靠进口,那成本高的吓人,且以今天的运输效率也很难做到及时;再一个,国家层面还得考虑断供的可能性,所以一切都需要自主。
甚至这些年来,长兴集团在香港很多时候向前端扩张产业链,不是说想什麽钱都自己赚,而是都依赖进口,那绝对做不起来,香港又是一个城市,也不能指望其他资本,只能自己动手,而如果是几十年后的内地,他做工厂的话,那绝对学习雷布斯,自己搞个组装甚至全部外包都行,只要监控好质量即可,多简单?
戴局长点点头道:「我明白,但不管怎麽样,我们还是希望通过杨生这边的关系,来购买一条合适的生产线,香港这边有着亚洲最大的纺织业产能,对外寻求购买产线,也不算很异常。」
「贵方需要一条年产多少万吨的化纤生产线?」杨文东又问道。
戴局长回道:「去年国内已经分别引进了2条总计18.5万吨的化纤生产线,分别在辽阳与上沪,解决了北方与东面的化纤缺失问题;
这一次引进的目标是6-8万吨,准备放在西部城市,具体哪里,恕我目前还不能告知。」
国内过去的一些事情,其实也不算秘密,毕竟引进生产线,也是需要海外厂家来内地调式的,以香港富豪的能力,想调查轻轻松松,本身也不是国家机密,所以告知也无所谓。
但未来的,还是不能随意透露的。
「行,这件事我会询问一下美国那边。」杨文东想了想,突然道:「戴局长,贵方有没有考虑过购买二手设备?」
「二手的?」戴局长愣了下,问:「为何要买二手的?」
PS:求月票
(本章完)